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跑步不可忽略飲水這步驟

記得在高中的體育課中,教練曾說過運動時不要喝水,理由是喝水會降低運動效率,創造不出好成績。也許是這種觀念作祟,現在仍有很多人誤以為運動中喝水是一種不良的習慣。
  為何不能喝水呢,高中的教練們說,喝水會流汗,流了汗就會導致疲勞,這種說法似是而非,因為流汗是人體的自然需要。當外界氣溫過高或濕度上升,人的體溫也隨之上升,或者當運動使體溫上升時,人體會為了維持正常活動所需的一定體溫而流汗,依靠汗水蒸發所消耗的熱量來降低過高的體溫。所以,人體不能流汗時,體溫必定上升,健康因而受到影響。

  體溫高導致的危險有:中暑、熱衰竭及熱痙攣三種。中暑是調節體溫的機能不堪重負,體溫因而極端升高以致昏倒;熱衰竭是心臟送出的血量減少,引起迴圈失調:熱痙攣時的體溫並不高。可是血液中的鈉及鉀等鹽類顯著減少,因而產生肌肉痙攣、嘔心、頭昏目眩或腹痛等不適症狀。

  這些症狀並非單獨發生,有時同時出現,因此症狀嚴重時,常有死亡的危險、尤其當流汗過多時,血液的濃度增加,如果不及時補給水分,便會導致脫水,脫水超過一定程度,即使補充水分,也無法遏止體溫的上升,因而增加血液的黏度,引起血栓症。

  根據美國人所做的研究,在氣溫9~15攝氏度。濕度35%~82%的最宜氣候條件下,選手跑完馬拉松時,直腸的溫度高達40。 9攝氏度;在氣溫31。1攝氏度,濕度85%的晴朗天氣時,中途棄權者的直腸溫度高達41.3攝氏度。

  根據直腸的體溫來觀察身體的症狀,可得下列數據;

  40.0~40.6攝氏度——心跳加速並且加強、

  40。6~41。1攝氏度——肌力減弱,判斷距離不准確、喪失平衡感等、

  41.1攝氏度以上——發汗量降低,意識模糊。

  由此可知,即使是跑完全程的選手,身體也已失去平衡,判斷力也減弱很多。

  每年都有運動選手在高溫下賽跑昏倒的新聞,其中大半起因於脫水。曾有學生在烈日下練棒球時死亡,這也是由於未能讓學生及時攝取充足水分,引起高度脫水的結果。

  美國的運動學家們向主辦體育活動的各種單位提出呼籲,督促他們在高溫下舉辦長距離賽跑時,應該注意下列事項:

  當溫度超過28攝氏度時,絕不可舉辦長達16公里以上的賽跑活動:

  在天氣炎熱、溫度超過27攝氏度的季節裏,應該選擇上午9點以前或下午4點以後舉力、長距離賽跑;

  主辦單位應該準備含電解質的飲料,運動員在賽跑途中,必須經常攝取飲料,賽跑前10~15分鐘內應該攝取400~500毫升的飲料。

  馬拉松競賽禁止選手在開始的10公里內喝水的規定應該修改,尤其在高溫下舉行16公里以上的長距離賽跑時,每隔三四公里就應設置供水站。

  應教給賽跑選手基本的健康知識,熟悉中暑的初期症狀,當覺得自己的胸前、上臂起雞皮疙瘩,有惡寒、頭痛目眩、噁心欲吐及皮膚乾燥等現象時,必須立刻停止運動,不可再跑。

  飲水供應站的管理人員發現選手有此類症狀時,應該有權禁止該選手繼續跑下去。

  從美國人的這份建議可知,中年以上的人絕對不可參加這種因高溫而有脫水危險的季節性賽跑。

  一般認為,氣溫5~20攝氏度、濕度60%、風速每秒7米以下是最適宜賽跑的天氣,氣溫超過25攝氏度時,中老年人都不應勉強跑步。

  可是,跑步中途飲水時,絕不可一次大量飲用。否則,很容易儲存胃中,引起腹痛,最好是一次喝二三口,視需要再增加飲水次數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