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單親教育新概念-3

女兒愣了一下,看著我,問:“你是很認真的嗎?還是和他吵架生氣才這麼說?”

  我點點頭,說:“我是很認真的。”

  “為什麼?”

  “你也看到了,我們之間分歧太大,在一起很難相處,我反復想過了,覺得還是分開好。”

  “你跟爸爸談過了嗎?”

  “沒有。我想先知道你的意見。”

  女兒看著我,問:“你們分手了,我怎麼辦?”

  我說:“我尊重你的意見。你願意跟誰?跟爸爸還是跟媽媽?”

  女兒抬起頭,眼裏含著淚,說:“媽媽,你知道嗎?我最怕的就是這句話!媽媽和爸爸你跟誰?我誰也不跟,我不希望你們分開,我希望像別人的孩子一樣,能和爸爸媽媽在一起。”

  我看著女兒,眼圈紅了,哽咽著說:“好吧。既然你不願意,那我再試一試,看能不能維持好我們這個家。”

  依然是一個週末,我陪女兒看電視,看到劇中一個情節,聯想到自己,我忍不住哭了。女兒拿來毛巾,替我擦眼淚。她凝視了我一會兒,突然說:“媽媽,我看出來了,你不開心。你說的那件事,我還是同意吧!”

  一方面,知道父母離婚的來龍去脈是孩子的權利,另一方面,隱瞞事實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利的。如果能夠在離婚之前就徵詢孩子的意見結果會好一些。事實證明,孩子越早知道,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就越小。如何把離婚的現實告訴孩子,這需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認知水準與接受能力。儘量把事情說得簡明一些,不要向孩子說太多的細節和期間的曲折。

  單身媽媽沒有因為離婚而剝奪孩子享受父愛的權利,反之,單身爸爸亦然。雖然婚姻解體了,但是不要讓曾經的不快甚至傷害成為敵對的理由,父母之間的怨恨不應該隨意地傳遞給孩子。如果能讓孩子感到,離婚只是父母之間感情的破裂、與雙方的人格無關,並且雙方都是愛孩子的,這樣最好,可以把對孩子的消極影響降低到最小。

  很多人主張無論如何,都要維護另一方的形象,我並不以為然。我們不能詆毀對方,而且要盡力維護對方的形象,這是當然,但是,如果對方確實十分惡劣,我們也沒有必要刻意地維護。因為只有事實才能教育人,而假像只能讓孩子更迷惑、更幼稚。當然盡力維護對方形象是絕對必要的,對於對方的不好,能不讓孩子知道,就不要讓他知道。

單親媽媽應該扮演一個什麼角色

  1.在孩子面前,我們沒有歎息的權利

  女兒出生後,我丈夫就和我分手了。我獨自帶著女兒過了9年。像所有的母親一樣,我當初在對待離婚的問題上,首先想到的是孩子,害怕離婚會傷害到孩子。但是,我相信:要有快樂的女兒,必須先有快樂的媽媽。為了女兒,我決定做一個積極的、快樂的媽媽。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,我決定報考博士學位,雖然像我這樣的年齡學起外語來十分困難,但是,單親媽媽的處境時時激勵我,只有不斷追求上進,才能解放自己的一切。終於,在第二年,我考取了北京大學的博士學位,並且評上了副教授職稱。

  現在,我和女兒共用一個書房。為了便於上網,我把兩臺電腦,兩臺印表機、一臺掃描器、一臺傳真機並排置放在兩張電腦桌上。我和女兒各用一臺電腦,成為最親密無間的電腦同桌。有空我就和女兒一起看影碟,把家庭影院的音響調到最刺激人的音量,不時又是驚呼,又是大笑,這樣的享受真是過癮極了!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呢?我想不出來了。

  母親用怎樣的眼光看孩子,孩子將來就用怎樣的眼光看世界。作為單身媽媽,在孩子面前,沒有悲觀的權利。即便是傷痕累累,即便是心灰意懶,也要隱藏自己的眼淚和歎息,不可隨意向孩子展示,因為孩子更需要保護和安慰,更因為我們不想讓他們有一個消極的人生觀。我們現在不僅僅是物質的提供者,還是孩子的精神支柱。我們的生活態度、精神狀態,都會對孩子產生直接影響。他們的心靈更為稚嫩,經不起太多的悲傷、沉悶和冷漠。相反,選擇艱難的堅強、選擇自由的覺醒和尊嚴以及對待生活的樂觀態度,才是我們要讓孩子感到的。

  2.無需負疚

  負疚心理在單親媽媽群中是一件十分普遍的事,這種負疚心理促使了補償心理的產生,她們總感到對不起孩子,總覺得對孩子還不夠好,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,以致於孩子的個性任性、自私、狹隘、暴戾,不能健康成長。

  其實,這種負疚心理是沒有必要的。因為我們不是為了傷害孩子才離婚的,恰恰相反,我們是為了讓孩子的生活脫離紛爭和痛苦。對於婚姻的失誤,那並不是我們能夠避免的,瞭解一個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它不僅需要時間,還需要足夠的成熟,這並不是當初的我們所具備的。說到底,婚姻也是一次“賭博”,誰也沒有絕對的把握。這樣的結果是我們命運的一部分,也是孩子命運的一部分。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,對於既定的現實,我們的責任是坦然而樂觀地面對它,而不是怨天尤人。那個“莫須有”的“負疚”是我們的包袱,而不是我們的善根。

  3.像對一個普通的孩子那樣對待孩子

  負疚感往往導致補償心理,從而對孩子有求必應,這樣的結果是要麼培養出一個自私驕橫、不會體諒別人的冷血孩子,要麼給心地善良的孩子增加不必要的“還債”負擔。過於無微不至的愛往往會讓孩子感到負擔,更不利的是,這種方式更多地暗示了孩子與眾不同。

  當孩子成為我們的唯一,並且彼此相依為命的時候,無疑我們更加害怕失去孩子,更加擔心他們受到傷害。但是,我們不能因此而過度保護。因為孩子是通過嘗試和冒險而成長的。生活中的磕磕碰碰、吵吵鬧鬧甚至受點委屈,對孩子的成長都是必要的,寬容的品質、抗挫能力、交往能力都是未來孩子的生活所必需的。

  總之,我們要像對待一個普通孩子一樣對待我們的孩子,不要讓他感到自己格外被照顧、被保護。為了達到這一點,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克制自己的愛和擔心。
返回列表